李綺雯博士推動人工智慧和智慧城市的研究

01-05-2020

項目名稱(項目獲研究資助局2019-2020年度「跨院校發展計劃」資助):人工智慧和無處不在的智慧城市最新研究

首席研究員:李綺雯博士(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)

合作研究員: 鄒廣榮講座教授、何志榮教授

項目年期:12個月

資助額:$411,018

李綺雯博士。

 

李綺雯博士希望通過這個項目所舉行的一系列研討會、學術培訓班(research clinic)和工作坊,促進本地學者進行人工智慧和智慧城市研究,以及提高他們利用各種人工智慧和泛在計算(ubiquitous computing)工具進行科研的能力。

李綺雯博士表示,人工智慧又名機器智慧,是指機器模仿人類的認知功能,做出決定、進行思考、學習和自我提升。它最早於1956年由達特茅斯學院(Dartmouth College)提出,初期發展緩慢,直到近期,研究人員借鑑深度學習等多種演算法,人工智慧才快速發展。時至今日,自動駕駛汽車不再是科幻小說概念。香港機場管理局從2019年開始,在機場的登機閘口引入面部識別技術。此外,谷歌翻譯性能的大幅度提升,也歸功於其人工智慧演算法的改善。

除了人工智慧外,無處不在計算技術的泛在計算也改變了人們日常生活的面貌。無處不在的智慧城市,又名泛在城市(u-city),被公認為一種先進的智慧城市形式,當中的所有智慧設備在任何時間、地點都可以連接起來。例如谷歌眼鏡的可穿戴智慧設備,不僅可以根據用戶的位置提供交通資訊,還可以讓自閉症兒童學習社交技能。毫無疑問,人工智慧和泛在計算技術正在迅速發展,兩者融合有莫大裨益。事實上,人工智慧的一個主要應用就是為u-city尋求解決方案。

根據李博士的項目,她會會邀請人工智慧和泛在城市的知名學者、專家,向本地學者分享他們的專業知識。計劃舉辦的活動包括3個部分。第一部分重點介紹發展趨勢、前景及挑戰、相關的研究主題和未來的研究議程,並從研究員的角度讓我們洞察人工智慧和泛在城市的最新發展。第二部分側重於人工智慧和泛在城市中的泛在計算的輔助研究工具。在第三部分,知名學者分享他們在項目中實施人工智慧的經驗,包括泛在城市等。

李博士表示,受新型肺炎疫情影響,她在4月首先利用視訊會議平台Zoom,舉行4場研討會和2個學術培訓班。來自6大洲至少184名參與者參加了Zoom研討會和研究診所,當中78人為本地學者和對本課題有興趣的業界人士等。另有80人來自海外,20人來自中國內地,6人來自澳门。大部分參與者都是大學全職教師。他們來自劍橋大學、倫敦大學學院、佐治亞理工學院、懷俄明大學、倫敦南岸大學、清華大學、同濟大學、悉尼新南威爾士大學及本地多所大學等。我們希望本次活動能促進創新研究合作。

研討會日期、主題和講者資料如下:

 

April 6 (4:00pm-7:00pm)

 

Seminar: “The social and ethic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”

Speaker: Professor Virginia DIGNUM, Umeå University, Sweden

 

Seminar: “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smart cities”

Speaker: Professor Michael BATTY,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, UK

 

April 8 (7:00pm-11:00pm)

 

Seminar: “Publication strategies for getting AI and smart construction published in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: a 2020 perspective”

Host: Professor Miroslaw J. SKIBNIEWSKI, A. James Clark Chair Professor, University of Maryland

 

Seminar: “The programmable city”

Speaker: Professor Rob KITCHIN, Maynooth University, Ireland

 

圖中第二排右1是4月8日第二場研討會的講者Professor Rob Kitchin,右2是Professor Miroslaw J. SKIBNIEWSKI。

圖中第二排右1是4月8日第二場研討會的講者Professor Rob Kitchin,右2是Professor Miroslaw J. SKIBNIEWSKI。

原文連結:《樹仁簡訊》20204月號 -  李綺雯博士推動人工智慧和智慧城市的研究